仁太坊-津輕三味線始祖外傳DVD
仁太坊-津輕三味線始祖外傳 NITABOH
一個正向積極的人生!一個不被命運打倒的青年! 雙目失明卻以雙手創造出日本的獨特文化!
日本文部科學省(教育部)選定優良影片! 2005年法國里昂亞洲電影節 最佳觀眾獎 2006年韓國SICAF 動畫電影節大獎 2005年溫哥華青少年國際電影節 青少年評審團獎最佳影片
劇情簡介:
殘酷的命運,造就他的毅力! 穿過荊棘滿佈的人生道路,力爭上游, 最終,彈出任何人都無法模仿,只屬於自己的三味線!
年幼喪母的仁太郎從小與父親相依為命,靠著父親載人渡河的收入維生,兩人的生活雖不富裕,卻也不失快樂。
然而當流行性天花於日本橫行之際,仁太郎也無法倖免於難,因感染而雙目失明。眼盲的生活雖苦,但也因此讓他發現自己在音樂方面的才能。某天,仁太郎聽到瞽女瑞奈的表演,隨即被三味線悠美的琴音所吸引,進而央求瑞奈教導他彈奏三味線琴,瑞奈感動於仁太郎的堅持與決心,便將自身所學全然教授予他,奠定了仁太郎的琴藝基礎。
沒想到在某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仁太郎的父親因為被強盜逼迫強行渡河而落入洪流,自此便留下無依無靠的仁太郎一人,僅能以彈奏三味線琴來過活,過著四處流浪的生活。
隨著時光流逝,仁太郎的琴藝經過不停地練習與演奏日 益精進,技法獨樹一格,人氣也逐日上漲,卻因此引來正統三味線琴組織-當道座的忌妒,為了打擊仁太郎,當道座向仁太郎提出以琴藝決勝負的要求… 【影片賞析】 富裕奢華交織而成的江戶時代!
本片以安定和平的江戶時代為背景,將日本民族樂器-津輕三味線始祖仁太坊的人生故事改編成溫馨勵志的作品。
當時人民生活豐饒,社會氣氛歡樂,因此民間的歌舞伎及手工藝品創作發達,代表日本傳統文化的三味線琴,也因而流行於全國。影片中,導演忠實地呈現江戶時代的風景特色,並仔細考究當時人民的穿著和生活型態,觀看的同時,就如同經過時光隧道般,走回當年。
畫面中水的影像和四季變化,與三味線琴音交織出真摯動人的故事氛圍,搭配上仁太郎精湛的彈奏技巧、行雲流水般的音色、曲調,著實讓人感受到溫暖平和的氣氛,展現出屬於日本文化特有的禪意! 【三味線琴】 有「日本爵士樂」之稱的津輕三味線!
三味線即三弦琴,是日本傳統的弦樂器,16世紀自中國傳入日本以來,加入許多日本獨特手法。江戶時期,許多歌舞伎以此為伴奏道具,因而迅速地在社會中普及,並成為日本代表性樂器。
其中津輕三味線是在嚴寒多雪的青森縣津輕地區獨自發展出來的流派,以其即興、接近打擊樂器的奏法和快速的拍子為特徵,又因它重視即興演奏,因此有「日本爵士樂」之美譽!
三弦琴分為膛部和桿部,種類則分為粗桿、中桿和細桿三種。粗桿的樂聲鏗鏘有力,細桿則細膩柔和,津輕三味線比粗桿三弦琴再大一些,琴弦也較粗,以撥子敲弦的演奏方式為其特徵,音質強而有力,魄力十足。
近年來,津輕三味線再次受到日本年輕一代的青睞,將它的即興性與磅礡的氣勢特質,結合於搖滾樂和爵士樂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音樂新風潮。 【人物介紹】
仁太郎(仁太坊) 生於西元1857年(安政四年)。出生沒多久母親就去世,8歲時罹患天花而失明。11歲的時候,父親也意外身亡,仁太郎因此變成無父無母的孤兒,僅能靠著瞽女瑞奈所教授的三味線過活。但,縱使遇到許多困難與苦惱,他只是一心一意追求能夠彈出「帶給人們喜悅的三味線」,最終開拓了廣受世界好評的津輕三味線一派! 小雪
仁太郎恩師-瑞奈的獨生女。小時候,仁太郎曾在金木神社幫她撿起落在河裡的球,她也回贈貝殼當做謝禮,這也成了兩人命運般的邂逅。母親死後,她便回到仁太郎的家鄉,以幫傭維生。她既是仁太郎的紅粉知己,也是他內心的一大支柱。 瑞奈 四處旅行、靠著賣藝維生的瞽女。來到金木時,因為拗不過仁太郎的請求而教他彈奏三味線,她看出仁太郎的才能並將自身所學無私地傳授給他,後來在旅途中病逝。 留吉
佃農的兒子,拜仁太郎的父親為師,立志當一名船夫。與仁太郎是至交,仁太郎的父親死後,他一面忙著擺渡工作,一面照顧、陪伴仁太郎。雖然他的個性冒失又愛自以為是,但他待仁太郎如至親,宛如仁太郎的哥哥一般,給予支持和鼓勵。 菊之助 金木知名釀酒商-麴屋的小開,曾前往東京求學,後來為了繼承家業而返鄉。但他卻在繼承家業與自己開創報社的心情下搖擺不定,受到仁太郎不畏艱難、勇於朝夢想邁進的生活方式所啟發,便毅然決然前往美國實現夢想,臨走前送了一把粗桿三味線琴給仁太郎,這把琴也陪著仁太郎走向太坊的境界。 阿松嬸
在渡口附近經營旅館的老闆娘。天性熱心助人,仁太郎從小就受到她多方的照顧。 三太郎 仁太郎的父親,岩木川渡口的船夫。為人敦厚誠懇,妻子去世後,不僅要撐起一家的開銷,還必須身兼母職照顧年幼失明的仁太郎,鼓勵仁太郎發揮自身的音樂天分,是個稱職負責的父親。可惜在某個下著大雷雨的天氣裡,三太郎遭到被通緝的死刑犯要脅,在大風大浪的狀況下渡船,因而意外身亡。 住持
金木寺的住持,一路看著仁太郎成長,並適時給予仁太郎忠告。在仁太郎的琴藝遇到瓶頸時,帶著他到川倉地藏尊,進行靈媒修行,讓仁太郎跨越了原有的困境。 【文化用語解說】
門付(門前賣藝) 意指站在人家門口表演,以換取金錢或糧食(白米等等)做為酬勞。該作法源自日本傳統信仰,相信神明會造訪每戶人家並給予祝福。
坊樣(Bosama) 意指彈奏三味線,從事門付或街頭表演的男性盲眼表演者。
瞽女 瞽女指的是由盲眼女性搭檔成一組,四處旅行,到各個村落彈奏三味線或唱歌的吟遊詩人。她們幾乎都在旅行,在各個城鎮中都會準備一個稱為「瞽女宿」的地方,提供瞽女們暫時居住。瞽女平日會於門口賣藝,有時則會受邀前往宴席,為人演唱歌謠。 瞽女亦有如男性盲眼藝人的「當道座」組織,且規範相當嚴謹,譬如說嚴禁結婚等等。觸犯規定的瞽女就會被逐出師門,成為所謂的「流浪瞽女」或者「獨立瞽女」。 瞽女之中最有名就是長岡瞽女、高田瞽女(新瀉縣)。雖然沒有確切證據能證明瞽女於江戶時代曾遊歷過津輕地區,但根據原作大條氏的說法,日本流傳著以下兩個傳說:
(1)幕府末年,曾有一名流浪瞽女自十三港搭乘帆船,在前往城下町弘前的途中發生腹痛,後因耐不住疼痛於神原渡口下船。當初在船上照顧她的就是渡船人-三太郎。這名瞽女為了報恩,與之結為夫妻,生下的孩子就是仁太郎。 (2)曾有另一名來自京都大阪一帶的盲眼三味線女演奏者,仁太郎就是向這名女性習得三味線與演唱的技巧。
當道座 從中世紀到近代,配合琵琶彈奏敘述『平家物語』的法師們,對自己所屬之團體稱為「當道」。 室町初期,平曲家-「明石覺」將日本各地的當道統合並組織化,因而創立了「當道座」,透過幕府的力量,保護、保障日本各地盲眼的男性表演者。 室町時代,該組織內部結構漸成,幕府還特別設置了檢校、別當、當、座頭等四個官位,但到了江戶時代,這些職務又被細分成18個官職,轉變成階級分明嚴謹的組織。 隸屬於士、農、工、商等身分的盲眼少年,只要到了14∼15歲就能加入座頭拜師學藝。除了平曲(平家琵琶)以外,古箏、三味線等音樂及按摩、針灸等醫療技能也都被公認為當道。 本來隸屬於當道座的人們不需要做「門付」,只要到寺廟或神社等地方表演。但實施廢藩置縣後,他們不再受幕府保護,才開始從事「門付」求生。
靈媒(Itako) 意指歷經辛苦修行,具有替死者傳話、占卜、預言等特殊能力的人。靈媒大多於出生後或年幼時便眼盲,亦或近乎弱視的女子,她們拜盲巫女為師之後便展開修行,修行的方式也因所屬師父不同而相異。 為了盡量貼近真實,製作團隊更曾親自訪問恐山大祭的現任靈媒-日向惠子氏,藉以做為本片劇情的參考。據說靈媒能利用「轉述」或「附身」的方式,成為死者與活者溝通的橋樑。
太棹(粗桿三味線琴)與細棹(細桿三味線琴) 據說三味線琴是源自中國樂器「三弦」,於十四世紀末自琉球(沖繩縣)傳入日本,到了十六世紀後半才傳遍日本全國,經過時間及風俗的浸染,三味線琴演變成今日的樣貌,並分為三大類:粗桿三味線琴、中桿三味線琴、細桿三味線琴。 三味線琴的音箱大小會依照桿部的粗細比例而有所不同,皮革的厚度也因此有所改變。細桿三味線琴的皮革以貓皮為主,粗桿三味線琴則是狗皮,皮革的不同也會對音色及音量產生影響。根據大條和雄氏的說法,當道座的坊樣幾乎都是使用細桿三味線琴,但是仁太坊門下的坊樣則大部分是使用粗桿三味線琴。
【參展全紀錄】
1.釜山國際電影節 2.馬尼拉電影節國際影展 3.台灣國際動畫影展 4.越南日本動畫影展 5.釜山國際兒童電影節 6.香港國際動畫電影節 7.牛津國際電影展 8.新加坡國際電影展 9.義大利電影膠捲祭 10.第14回國際兒童影展 11.里昂亞洲影展 12.MOFFOM2005捷克國際電影展 13.第18屆東京國際影展 14.柏林影展國際電影節 15.威尼斯國際動畫影展
規格:
光碟規格:DVD 片長時間:100分鐘 光碟區碼:全區All 畫面比例:4:3 音效格式:AC-3 5.1 (含AC-3 2.0) 發音語言:日語/國語/可切換 字幕選擇:中文/可隱藏 發行日期:2007年9月
|